瑪莎德千汪嫫《無方浪遊:瑜伽女的修行告白》

 譯自:Confessions of a Gypsy Yogini:Experience through Mistakes

 作者:瑪莎德千汪嫫〔Marcia Dechen Wangmo〕

 譯者:丁乃竺  譯者:郭娟秋

 類型:佛教│心靈

 出版:天下雜誌│2013年10月29日

 連結:博客來讀冊生活

 總結:這不是自傳,而是佛法領略,需要靜下心來品味。

 不負責任の私人評分表:「水準之上」★★★☆

 

文/起司貝果

如欲轉載、引用請先告知且註明出處和作者。嚴禁鑿盜圖文,違者必究。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 佛教起源於遠古印度,創始者為迦毘羅衛國的悉達多.喬達摩(佛號「釋迦牟尼」,或尊稱為「佛陀」),是世界三大主要宗教之一。而它的基本教義以解脫眾生苦難為出發點,未能解脫之人,只能不斷在天界、人道、阿修羅、畜生、餓鬼和地獄這六道裡輪迴。
 
  感謝 天下雜誌 私邀試讀
 

※ 灰白色處即涉及重大劇情內容,其餘皆可安心觀看服用 ※

在《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中,女主角伊莉莎白.吉兒伯特Elizabeth Gilbert〕為了擺脫現實困境,輪流到義大利、印尼和印度三個不同國家找尋自己。書裡有將近三分之一的片段,在描述她如何修行、保持內心平衡,並學習禪定的過程。那時,我就對西方人崇尚瑜伽〔Yoga〕和追求精神導師的行為感到好奇,因為相比東方國家,他們信仰的大都是基督教、天主教。佛陀對這些人而言,或許只算是很神祕的得道聖者,和我片面認知的文化組成有一段差距。但其實在現代的西方社會裡,有越多人正視佛教宗旨並改信,也代表它確實有不同凡響之處,能引人皈依。

和想像中不同,《無方浪遊》並不是從瑪莎德千汪嫫從嬉皮蛻變為虔誠的瑜伽女之生平開始,書裡說的大多是關於修行會遇到的困難,以及如何克服的方法。總言之,它並不是一本作者的成長史,而是該如何在精神上修持,並認識本性的教化。書裡以她的修習經驗,和上師傳承的道理,慢慢讓讀者意識到自身混濁、以及慈悲為懷、善待他人的重要性。

在《無方浪遊》一開頭,作者就坦承自己和常人一樣,即使她已有修行多年的經驗,但仍會有怠惰之心,抑或無法將法理內化、執行的疏忽,於是藉由每一篇章的「懺悔」形式,深切反省自身犯下的過錯,提供教義和引用上師開示弟子的語錄,把這些我們不了解的觀念,和不清淨的覺知給導正。

根據書中指出,每個人其實都具有天生的佛性,只是我們往往被現實層面的愛、恨、嗔、癡等執念所迷惑,因此才要透過靈修產生功德。只要心念覺醒了,我們就能悟道。不過說是簡單,但要人類放棄物質享樂談何容易?我們現今所作的一切選擇:看電影、聽音樂、吃美食、做運動、賺大錢等努力,無異都是為了讓自己過得更快樂,或未來生活能邁向更美好。但是無法超脫無常、死亡和貪慾的下場,就是嘗到越來越不滿足的苦果。而值得玩味地是,《無方浪遊》也不斷提醒我們「利他」主義的必要性。但不諱言,我對這始終抱著遲疑態度,因為幫助他人,也等同讓自己獲得某種程度的滿足,甚或喃誦念經、拈指靜坐,我也相同懷疑其效力。不過,將自我排除、一心為人祈福的立意,都是讓我對深感敬佩的原因。

回頭來說,佛教對東南亞國家來說,是個影響力甚距的宗教,在臺灣街頭或日常生活中,均可多少看到此一蹤跡。我想自己也與大部分時下的年輕人一樣,不是個有特定宗教信仰的人。即便對祭祀佛祖、熱鬧慶典等活動熟知,不過要自己發自內心意願去拜拜或滌淨心靈,真的是相當不容易的事。

不過起司貝果內心也確實深知,佛教是個很博大艱深的學問。所謂的精進智慧,不一定是指知識的累積,還可能代表著待人處事的圓融,或者是明白真理的知性。像是書裡也談了不少關於佛法的真義,比如五蘊就包含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幾大元素,但你若要再細分的話,其實還有十八界、七十二品等範疇。而這也正說明它的學理寬廣,何以讓人窮盡畢生去鑽研、去學習、去領悟。

由於從沒接觸過佛法,所以有時會對書裡的專業詞彙不甚熟悉,諸如大手印四聖諦、菩提心等,都需要上網查一下字義,免得一知半解。所以,《無方浪遊》適合的閱讀方式是仔細、慢慢參透,而非囫圇吞棗地想一次吸收完畢。畢竟關於智慧這件事,如果沒有融會貫通和加以實踐,是很難有所成效的。所以,歡迎你靜下心來,沉澱一下思緒,說不定《無方浪遊》帶予你的富足,會比想像中來的多。

 

如果能面對不可避免的結局,然後珍惜每一剎那的覺性,那麼為死亡做準備就是在為生命做準備。

 

影片 



 

 

延伸閱讀



 

arrow
arrow

    起司貝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