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莎.葛倫沃《非凡的亨利.豪斯》 譯自:The Irresistible Henry Hous

 作者:麗莎.葛倫沃〔Lisa Grunwald , 1959─〕

 譯者:張茂芸

 類型:文學

 出版:時報文化│2014年03月10日

 連結:博客來讀冊生活

總結:會對教養產生質疑,但最重要的是愛的定義和剖析,並對躁動的六○年代有更深了解。

不負責任の私人評分表:「精彩萬分」★★★★


文/起司貝果

如欲轉載、引用請先告知且註明出處和作者。嚴禁鑿盜圖文,違者必究。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最早是由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 , 1907-1990〕所提出的一種動物行為學及發展心理學的理論,其依附行為系指幼童因為社會與情感需求,而至少與一名主要照顧者發展出親近關係,否則將造成其心理與交際功能長久的不健全,後親子問題擴大至探討青少年、愛情等人際關係。 

感謝 時報文化 提供試讀機會

 

※ 灰白色處即涉及重大劇情內容,其餘皆可安心觀看服用 ※

自古以來,人們對養育子女的話題就產生過無數激辯,從剛開始鐵的紀律,到後面祭之愛的教育云云,大家都自有一套見解,並設法佐以實驗、研究、訪談證明。在《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一書中,知名撰稿人兼前《華爾街日報》外交線記者潘蜜拉.杜克曼,即深刻探究了法國女人的權威式教育,有別於「依附理論」強調親密關係的培養與接觸,她闡明父母及長輩,不宜在小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過度關愛,否則將會落得「人言行輕」的後果,不僅讓孩子們無法忍受拒絕、寂寞等挫敗,最後還習慣性地以啼哭來達到目的,變得難以管教。

育幼過多名「實習寶寶」的婦女──瑪莎格恩斯,她奉為圭臬的,正是此套作法。自賓州威爾頓學院主持「實習之家」以來,她對每位當地孤兒院轉送過來,藉以指導年輕女性、教習她們育兒之道的院童皆一視同仁,從不曾放入過多情感溺愛,顯得暨客觀又嚴謹,直到第十個「豪斯寶寶」出現,才一舉打破心牆。

磐石鬆動的瑪莎,對沒有血緣羈絆的亨利懷有更多的期盼與複雜心情,因而捏造了不少善意的謊言,書裡的重點則是圍繞在於亨利得知真相後,由於缺乏安全感等種種因素,所導致的一連串選擇:不願敞開心扉愛人,卻也渴望得到歸屬──這點讓他吃盡了苦果。

閱畢,我一直思索著非凡的亨利.豪斯》的書名究竟有何用意,他「不凡」之處到底在哪?是因為擁有迪士尼動畫師的資歷嗎?還是周旋於女人間,悠然自得的高杆獵豔手段?怎麼想好像都不對!壓根無法和作者想表達的相吻合!不過,若回歸故事來看,這本回顧亨利.豪斯前半生的書籍,確實情感層面描述生動、細膩,栩栩帶出因不斷分離,而造就他日後感情疏離、無法許下諾言的獨特個性。

除此之外,非凡的亨利.豪斯》的細節奠基亦非常豐富,從震驚社會的甘迺迪遇刺案、風靡全球的披頭四,到女權主義、嬉皮文化的興起,這些在時代巨輪佔有一席之地的過往,也一一翩然穿插於劇情裡,補足了讀者的臨場感。更好玩的是,前陣子在臺灣方才上映的《大夢想家》,談的正是迪士尼如何將票房開出紅單的《歡樂滿人間》搬上大螢幕的祕辛,因此看過電影的我在讀到這部分時,不免感到熟稔,也覺得實在巧合地有趣。

坦言說,我很喜歡亨利蛻變的契機,縱使不一定能欣賞他遊戲人間的處事原則,但倒很能體會隱藏背後的濃烈傷痛。由於環境特殊之故,養成他長期不信任他人的心態,所以在言行舉止間,明顯地抗拒扶養他長大成人的養母,甚至是漠然以待,可是這其中,有多少是任性怪於他人的藉口呢?從故事推演裡,我們明確看到亨利的自負與孤獨,即便女人來來去去,卻依舊填滿不了那顆空洞貧乏的無底洞,而我最欣賞地,莫過於麗莎.葛倫沃後面賦予的轉折,給人一種哀傷卻又豁然開朗的樂觀──有時,我們常常卡在過不去的關口,感到憤怒和怨恨,但等到事過境遷後,其實才會慢慢體認到另一番心境,那一類領悟,有時是後悔,有時是釋然,這些都是人類必需承擔的後果,而這道業障,在無形中,卻也淬煉出人們口中的智慧。

或許,我沒有亨利.豪斯如此跌宕的一生,也永遠無法有資格裁決他怨懟的理由正不正確,但到最後,作者卻讓我明白,伴隨著遺憾、抑或苦澀,終至帶點大人況味的愛的餘韻,其實沒有好壞對錯之分,這就是我們。這就是我們的人生。

 

......大家都不在乎妳有沒有繼續走下去時,自己好好地走下去,那才是真正的勇氣。

 

延伸閱讀



 

艾狄安娜.翠吉亞妮《白朗峰上的約定》 白朗峰上的約定/艾狄安娜.翠吉亞妮

 

arrow
arrow

    起司貝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