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張草《蜀道難》 書名:蜀道難

 作者:張草 , 1972─

 類型:武俠|歷史|玄幻

 出版:皇冠文化|2012年12月10日

 連結:博客來

 不負責任の私人評分表:「加油好嗎」★★

 

 

文/起司貝果

如欲轉載、引用請先告知且註明出處和作者。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 八卦,源於西周的易經,和古印度四種元素「地、水、火、風」的想法相似,是中國古代對天地、四季生成和人生哲學互相結合的概念,亦稱伏羲八卦或先天八卦。掛名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對應自然象徵裡的天、地、雷、風、水、火、山、澤。
  •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的道教發源於春秋戰國的方仙家,認為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
 
感謝皇冠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 黑色區塊即涉及重大劇情內容,請斟酌反白。其餘皆可安心觀看服用 ※

先說好,這不是《七劍下天山》式的傳統武俠小說,雖然看得到刀光劍影和打鬥招式,但這並非拳拳到肉、強調真材實料的詠春散打。即使書裡沿用近似金庸筆下「降龍十八掌」及「九陰白骨爪」等復古模式,但還是以奇門術法為大宗。

畢竟,本書是以修行道法流派的道士為中心要角,所以時見奇人軼聞,諸如八卦陣、象位、殺星轉世等東方神鬼之說......。雖然這種設定讓《蜀道難》帶了幾分神秘色彩,但每當作者描繪仇敵短兵相接,互用五行術法、奇門遁甲大亂鬥的畫面時,我腦海裡總會忍不住揣摩起《火影忍者》鳴人召喚忍術的手勢。

其實說穿了,《蜀道難》不過就是把對現代人來說不可思議的能力(或者可稱為異形江湖術士)以史實重新包裝,將具有超能力的角色轉化成眉清目明、仙風道骨,且能掐指神算的道人罷了!其中,再添加點鄉野趣聞為佐料。於是,這個融合多種元素的特點,就成了整本書矛盾卻又能相印成趣的核心基礎。

讀過歷史課本的都知道,明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所建立的中原王朝。從開國始祖「乞丐皇帝」朱元璋到逼周后自殺、自縊景山的崇禎帝思宗之間,總共歷經十二世、兩百七十六年的統治,而《蜀道難》的時間軸正建立於此──明朝強弩之末之時。

當時,正逢亂世。許多各路豪傑倭寇相繼輩出。蝗蟲壓境、官兵荒淫害得各地連年譏旱,連民間百姓都有食人的駭人慘案傳出。在內憂外患下,盜匪四處燒淫劫掠、藩雄割據自立為王。趁勢竄起的闖王李自成、宦官佞臣魏忠賢及殺人如麻的張獻忠等人,讓本就民不聊生的人間更為生靈塗炭。

世道淪喪之中,一個恍若真實的夢境讓皇家御用道士范羽洞燭天機,預知即將到來的災禍。他費近心思,先後尋獲了擁有天賦異稟,能知人命、通天眼的谷中鳴,和擅長謀策、運籌帷幄的姜人龍。為了使命,同舟共濟的師徒三人定居於青城山,在兵家必爭之地四川蜀地上尋找著能拯救蒼生脫離苦海的救世主(我還尼歐咧!在演駭客任務呀?!),而展開一連串驚心動魄的俠義旅程。

和扎實的《三國演義》有些雷同,《蜀道難》的背景架構於中國古代歷史上,並且採用章回的敘事手法來做編纂改良。說兩者風格一樣,卻又有極大不同!雖說都有戰爭策略,但《蜀道難》格局卻明顯比不上前者,缺少大將之風的恢弘,甚至,大多時候還給人挺現代的感覺。就好比說喪屍這個題材好了,就非常符合近期興起的一部美劇《陰屍路》。不僅如此,兼具奇幻小說味道的《蜀道難》連預知命運、隱形術也能拿來當基本設定......。

由於沒看過張草其他小說,所以也不知他寫作手法是不是一如以往,如此具有「違和」感。其實,讀者看小說時,應該很忌諱說教意味太濃厚的書,因為這樣會讓人覺得生硬、突兀,有高漲情緒被人打斷的不悅。但偏偏,作者似乎非常熱衷此道,時常像天橋下的說書人般,在故事行進中時,跳出來告訴讀者應知資訊,像是說:「現在還不到時候,事情留待等會兒揭曉。」之類悖離情節的話。

將視角切割成多人,分別由不同角度、觀點敘事的書我不是沒看過,但《蜀道難》抽離的時間點總會殺得我措手不及,時常讓我回去看前面一段到底是在講什麼,我想這點,我適應得不是很好。

 

引申閱讀:無

 

arrow
arrow

    起司貝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