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蜜拉.杜克曼《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 書名: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

 譯自:Bringing Up Bébé::One American Mother Discovers the Wisdom of French Parenting

 作者:潘蜜拉杜克曼Pamela Druckerman

 譯者:汪芃

 類型:教育

 出版:平安文化│2012年12月27日

 連結:博客來

 不負責任の私人評分表:「精彩萬分」★★★

 

文/起司貝果

如欲轉載、引用請先告知且註明出處和作者。嚴禁鑿盜圖文,違者必究。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 激躁淺眠(Sommeil agité),泛指夢魘、夢遊、嗜睡、失眠等睡眠障礙的情況。

 

感謝皇冠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 灰白色處即涉及重大劇情內容,其餘皆可安心觀看服用 ※

《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以下簡稱法國媽媽)的書名很長,但卻非常符合媽媽漫長的育兒奮鬥血淚史,充滿艱辛的考究精神。

本書作者潘蜜拉資歷不凡,曾任職於《華爾街日報》》外交線記者,並為許多知名雜誌、專欄撰稿。現今已育有三子的她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除了被廣播、電視節目廣約受訪外,還是個成功的暢銷作家。

目前,潘蜜拉與英國籍老公西蒙居住在俗稱浪漫之都的法國,而本書重心,即是著重她旅法期間所面臨的權威式教育。 

故事一開始,從紐約搬遷到巴黎的潘蜜拉仍有根深柢固的美國因子,遵循著美國式放任、卻又得時刻盯住孩子的緊張模式,生活過得疲憊又無力。也就在此時,慢慢融入法國生活圈的她發現了一項驚人事實──那就是法國小孩各個乖巧聽話,彷彿一出生就受到宮廷教育,行為教養極好。

和自家慣愛頑皮搗蛋的小鬼不同,他們在餐桌上不會有匆忙進食或大聲喧嘩。能行禮如儀、循規蹈矩在位置上安靜吃飯的小孩儼然就是父母心中的優良典範。

但是,為什麼?

為什麼法國媽媽們能優雅在公園上長椅聊天?而不用像她那樣忙著教訓、喝斥孩子不要東奔西跑?法國人究竟是有甚麼訣竅,能讓家中小霸王乖乖聽話?這些不挑食、會隨時說請、謝謝、再見、日安的孩子到底是怎麼調教的?基於好奇,於是潘蜜拉開始留意周遭,決心從法國人平日的生活習慣取材,研究關於教養孩子的點滴秘訣。

以上,就是《法國媽媽》的創作機緣,也許你也可不妨稱之為不同文化衝擊的教戰攻防手冊。

 

根據書中指出,英國《每日郵報》上有篇報導說:「小孩兩歲前,父母平均會減少六個月的睡眠。」

這麼說或許很不可思議,但從我身邊所看過的例子來說,睡眼惺忪、分房而居的父母似乎也無異驗證上述困擾。不分國籍、膚色,潘蜜拉生完第一個長女小豆的首要挑戰即是方才指出──孩子的睡眠問題,也就是俗稱的睡過夜。

小孩子半夜醒來是為人父、為人母者必須面臨的難關之一,但這宛如末日的習題在法國人眼裡卻並非不治之症。

他們有個根治法寶是這麼做的:在孩子哭鬧時不先予以安撫,而是讓他/她慢慢適應與自己獨處,拉長醒來的時間間隔。這種方法在本書裡被作者暱稱作「法式停頓」,也獲得許多睡眠學家推崇。在法國雜誌《媽媽!》裡的激躁淺眠理論及《睡眠、夢境與兒童》一書都曾提及該概念。

說是這麼容易,但要人執行確實有其困難度。試想,有誰能忍心對嬰兒的哭嚎置若罔聞?儘管只是暫停五分鐘?因此,這種法派的激進根治手段也引起許多人詬病,說這樣未免過於殘忍。

不過就像青菜蘿蔔各有喜好,我倒是覺得試試無妨。(顯示為狠心的女人)

在《法國媽媽》裡,這種以作法為主,專家說法為輔的手法還算常見。少了道聽塗說的鄉野傳聞,更增加統計學外的可信度。

此外,起司貝果還在書中找到一些頗值得參考的教條,諸如讓小孩子學習接受「不」的答案,藉此養成忍耐挫折的能力,以及由父母設下框架,讓他們於底線內有決定的自由等等.....。這種適當給予孩子發揮空間,而不是遵循直升機教養、拼命圍繞在孩子身邊打轉的理念深得我心。

 

台灣生育率年年降低是人盡皆知的事。

在現代人眼裡,生孩子無異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的原生衝動。但這在先進國家:歐盟生育率第二,僅次於西北海岸的愛爾蘭的法國來說卻不是個問題。

這麼高的生育率或許與國家施政方針有關。法國的社會福利措施完善,育有子女的家庭不僅能獲得醫療保險等福利,每月還可領有其他補助款項。先天條件上的優惠,讓他們能毫無後顧之憂進行造人計畫,畢竟光生小孩不會造成經濟陷入困頓窘境這點就已讓許多人趨之若鶩,吸引大家盡忠報國了。

然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似乎是許多父母秘而不宣的期盼。以致現今有許多家長會送小孩到補習班、衝刺班,學習各項溜冰、下棋、芭蕾、彈琴、珠算等技藝,彷彿深怕孩子長大後不能夠成為國家元首,拼命讓課業、忙碌填滿他們童年,就希望他們別輸在起跑點,將來差人一大截。

他們卻沒想過,其實孩子在願望與夢想的取捨間也無形被剝奪許多成長樂趣。針對此點,法國人的作法就有些許微妙。

和菁英式鞭策有點不同,教育態度嚴謹的法國人遵循節奏式的感覺,會制定規範讓孩子遵守,在孩子哭鬧不休時,亦會明確說出「現在一切由我當家作主」、「你必須聽命於我,而不是我配合你」等近似命令的說詞。

這樣說來,他們似乎都是冷若冰霜的暴君/納粹分子?這麼想你可就誤會大了!法國人是極為重視個人自主性的民族,不會強迫、壓榨小孩,反之,會寬容給予他們獨立空間,只不過在父母天性關愛的背後,也潛藏他們自愛,懂得適時給於自己應得獎賞的一面。

法國父母秉信的指導並非予取予求,然而,他們辭典亦是沒有管教兩個字的,有的,也只是教育。所以他們不會成天只擔心孩子穿不暖、吃不飽,會積極在自我與孩子兩端取得平衡。

興許是民風改變,現在社會存在有小孩走向偏差,因而犯下聳人聽聞惡行的新聞。輕者偷竊、勒索,嚴重點就吸毒、動刀動槍,更甚還不時有屠殺校園、無辜百姓的重大社會案件發生。

所以除了父母該盡的教育責任外,社會風氣也同樣具有教化義務。

起司貝果認為,養育孩子是件很辛苦的不歸路人生大事。撇開物質條件匱乏、夫妻生活品質降低以外,教導一個宛如白紙的嬰兒想來就不禁讓人心驚膽戰,深怕一個誤差就會釀成駭人怪物,等著被生吞活剝。

這種心理壓力是隱內、難以抒發的。

雖然書中指導有許多看似簡單的道理,但其中分寸的拿捏卻非常彈性、難以操縱。你必需因時制宜調整,而不是照表操課。就好比橡皮筋般,繃緊了會斷,但反之,太過寬鬆卻也有可能脫離掌控的可能。

總之,教育雖為燃眉之急,但卻非為一蹴可幾的事。

 

引申閱讀:

 

arrow
arrow

    起司貝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