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談談角色

賽巴斯欽和妮奇是《七年後...》的主人翁,也象徵了水火不容的代表,藉由追查愛子下落的過程,他們回憶起十七年來彼此相愛、分離的成因,其中,盡是甜蜜點滴和不堪的過往。

從一開始的乾柴烈火演變到爭鋒相對,這問題涵蓋的不只是「愛與不愛」的抉擇,還隱藏著社會地位、家世背景、個性理念南轅北轍的癥結。

俗話說:「相愛容易相處難」,我想,這也正是最適合表達男女主角騎虎難下的詞彙。

愛情是盲目的,容易讓人產生暫時性失憶,將夢中情人合理化。即使你心底明白,他/她有諸多不是,還情願為對方蒙上一層朦朧面紗,說服/相信自己所看見的完美面,忽略他/她真的只是不夠好的殘酷現實,非要等到最後,耐心與愛意被消耗殆盡,陷入夢境的當事人也才能真正清醒。

每當這種熱戀火花消退,愛情急轉直下進入磨合期的時候,我都姑且戲稱為「病菌高峰期」。這,是考驗雙方態度的時刻,也是愛情存亡的關鍵點。有人會寧願妥協、遷就、找出適合彼此的相處方式,但也有人因無法適應,選擇分手說再見,而顯然,賽巴斯欽和妮奇這兩位昔日愛侶,就是未能通過試煉的失敗者,選擇以離婚、各自獲得孩子監護權為收場。

除卻以上「不合」的人為因素,還有一種分別例子是夫妻難以面對的情況,那就是──死亡。

在電影或書本當中,時常看見因孩子逝世而讓夫妻走不下去的窘境。為什麼遭逢艱難時刻,兩人還會選擇分開?這是我年少不得而思的疑惑,但直到長大,我才理解那是礙於無法癒合的傷痛。

由於太過執著,才會因思憶起過往時光而難以釋懷,常常,相愛的人就是卡在這關,承受不了沉重的道別而分開,這種詭異心態,和《七年後...》裡賽巴斯欽和妮奇離婚後對待孩子的方針有點類似,都是因為留戀才抱持避不見面的鴕鳥心態。不能說這種疏遠小孩的作法能讓人苟同,但我卻能理解害怕觸景傷情的心情。

撇除教育理念的正當性和人物性格塑造得不夠討喜來說,小說整體是節奏明快,非常具有動態觀,很適合拿來翻拍成緊湊的娛樂電影,只不過,對於突兀收尾,我認為結局還是顯得倉促,讓人讓以信服。

 

當女人開始對你有所了解,他也墜入愛河了。而男人卻恰恰相反;當他終於對妳有所了解,他已準備離妳而去。

 



 

延伸閱讀

 

第2頁|全文共2頁
arrow
arrow

    起司貝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