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分為兩大段落──「Before」和「After」的《尋找阿拉斯加》,故事約莫從四個半月前開始進行,並先後各別以一百三十六天的日子作區分。明顯地,在前半段,是屬於青少年輕狂探索的歲月,有男女戀情的曖昧孳生、新鮮有趣的互鬥情節,和一種介於孩童與大人式的懵懂。對這世界,這些人還充滿期待,不知自己懷抱著錯誤認知,總以為有揮霍不完的時光,但隨著秒鐘滴答倒數,讀者心裡也隱隱湧現一絲不安,好像在這燦爛光明的背後,正浮現什麼山雨欲來的徵兆。直到後半部劇情急轉直下為止,我們就像坐雲霄飛車一樣,跟著歷經迷失與孤獨的痛苦。

《春風化雨》〔Dead Poets Society〕是一部探討教育本質的奧斯卡名片,在《尋找阿拉斯加》裡,雖然沒有與電影同樣,一位反對學校體制化教學,鼓勵學生去創造、追求不同體驗,對生命總充滿熱誠的老師角色,但其中給人的感慨卻是相似的。那是對於親密伙伴斷然離去的深刻自責和無法釋懷,亦攸關生死瞬息萬變的徒然傷感

片中,飾演師者的羅賓威廉斯〔Robin McLaurim Williams〕,是一個教導英國詩歌文學的新潮老師,一反貴族學校裡盲從遵循的菁英紀律、榮譽,以發開放式的思想,對學生有所啟發,並促使他們勇於打破傳統,但這樣的他,其實卻也和《尋找阿拉斯加》中年少的學子無異,對引起的波瀾感到無能為力。我想,這也正是悲劇的力量因為在死亡面前,人往往也最能取得平等的分配,並且毫無卑賤優劣、男女老少之分

一個人消失的時候,沒有留下隻字片語對在乎他們的人而言,是件很殘忍的事,但這無非就和分手的道理一樣,儘管對方說出再冠冕堂皇或言之鑿鑿的理由,都只是在受傷的心再割裂開血淋淋的傷口,鮮少能幫疼痛減緩幾分。

對於《尋找阿拉斯加》的幾個要角來說,這口酸澀的滋味除了像苦酒,又添加幾許宛如毒藥的懊悔,讓人沉溺之中且苦思不解。其實,這部分描述在分明條理的章節中,不僅緊扣著主題,也時時藉由馬奎斯《迷宮中的將軍》,一個出自拉丁美洲革命家西蒙.玻利瓦〔Simón Bolívar〕的重要名言──該死,我該怎麼離開這座迷宮!──反覆出現。它所表明的,也是至今人們不斷追尋的課題。

該怎麼遠離哀慟或適應傷害?我們與生俱來、不願受傷的人性提出如此懇求,但現實總事與願違,迫使人們畢生與此鬥爭。

這座龐大的心之迷宮有沒有鎖可以解,我無法告訴你,但時時警惕自己在哀傷過後,記得尋找快樂的權利,是我始終莫忘、也不敢遺失的初衷。

 

離別總不能一直拖下去,在某個時間點就的摘下OK繃。雖然會痛,但這樣才能作個結束,得到解脫。

 



 

延伸閱讀

約翰.葛林《生命中的美好缺憾》 生命中的美好遺憾/約翰.葛林

 

第2頁|全文共2頁
arrow
arrow

    起司貝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