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自:The Wise Man’s Fear(Kingkiller Chronicle , Day 2)
作者:派崔克.羅斯弗斯〔Patrick Rothfuss , 1959─〕
譯者:洪慧芳
類型:奇幻
出版:漫遊者文化|2012年12月10日
連結:博客來
不負責任の私人評分表:待補
文/起司貝果
如欲轉載、引用請先告知且註明出處和作者。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 《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是架空世界始祖,由英國大師托爾金以三部曲型式所著,構成一個恢弘、豐富的中土世界。此系列於西元2001~2003年間先後被搬上大螢幕,獲得票房及口碑上的空前成功,立足於歷史經典不墜地位,成為後世奇幻史詩楷模。
※ 黑色區塊即涉及重大劇情內容,請斟酌反白。其餘皆可安心觀看服用 ※
這次收到的試讀本並不是完整版本,內容僅約24萬字,不過,比起上一集的厚實,佔全書三分之一的《風之名Ⅱ 弒君者三部曲:次日 智者之懼》(以下簡稱《風之名Ⅱ:智者之懼》)讀來顯得輕鬆、不費力。次之,得稱讚一下漫遊者文化出版社能洞燭先機,找來相同譯者翻譯續集,才不致讓讀者覺得有兩部作品用詞突兀的違和感。
《風之名》主要是在談人的故事,以一個歸居偏僻鄉鎮、大隱於市的道石旅社老闆為主角,藉由回憶的方式,分為三天跟「編史家」德凡.洛奇斯娓娓道來過往,講一個默默無名的小卒爬上巔峰再遠避他鄉隱匿的傳奇,而本書重點即放在旅館第二天所發生的事。
從上集故事裡,我們得知克沃思是所謂的天才神童,不僅反應靈敏、學習語言速度極快,也擁有擅長演奏魯特琴等技能。身為盧族的他從小就過著漂泊、四海為家的的日子,跟著父母與劇團到處巡迴演出,於周遊列國期間,憑著智識學習各種長才。在旅程中,他遇上了影響至深的第一位導師──阿本希。因為好奇跟渴求答案的強烈慾望,驅使他邀請祕術士阿本希與他們同行,從而引發克沃思尋找「風之名」的漫長道路,並開啟他踏上傳說的契機。
在奇幻小說趨於成熟的今日,想要以嶄新的世界觀或獨特條件來凸顯特色不是不可能,但確實有其難處。包括龍獸、唱遊詩歌、偉大不朽的神話、驛站險惡等等,在《龍騎士》、《魔戒》、《冰與火之歌》等前作都已有諸多描述,而如何能在一票經典作品前殺出一片天,就顯現出「說故事」本領的重要性。
《風之名Ⅱ:智者之懼》最大的魅力即是由故事主角本人直接闡述己身一生的技巧,同時,這也是項艱難挑戰。光怎麼能讓人保持專注,聽他人叨絮碎念就是門高深學問。和說書人需要唱作俱佳的能力一樣,如果對觀者心理不懂得抽絲剝繭、精準剖析,我想,《風之名》是不會有這樣體現的。畢竟,光是讓我沒有拋下前後兩集高達1000多頁的書籍這點而言,它確實有達成門檻需求。
網路上有不少評論是將《風之名》和《哈利波特》拿來相比,雖然作者們創作模式、文筆刻劃不盡相同,但兩者都看過的我還是不得不承認:的確!某些部分是有些許神似。不僅人物設定(光看羅蘭,我就想到面無表情的石內卜),連遭遇惡霸、或得拔刀相助的公式也運用的頗為雷同。這或許是劇情大部分圍繞在青少年懷春大學院求學生涯有關,但相較於霍格華茲裡的魔法權杖,《風之名》基礎設定比較遵循科學,時常以現代已能理解的觀念套用,顯得較為有條理和注重邏輯,而不僅是背出一串咒語加手勢即能召喚魔法的簡單存在。再來,為了強化男主角人性面,作者派崔克還臨摹了許多「現實層面」,讓捉襟見肘的克沃思因為籌錢而疲於奔波,讓人感到「一文錢能逼死英雄漢」的殘酷。
「風之名」是流傳甚久,強大且神祕的魔法,能讓人可直接呼喚萬物本質而加以操控,這個主題幾乎是貫穿本系列的最大主線,讓家破人亡的克沃思一邊尋找弒親仇人「祈德林人」,一邊在大學院「奧秘所」習得命名、醫術、算數、工藝、煉金、共感、修辭等課程。如果說「風之名」是透析宇宙真理的奧秘,那麼,它亦是維持克沃思支撐下去的動力來源。
基本上,《風之名Ⅱ 弒君者三部曲:智者之懼》的步調和上集大抵相同,只不過在結尾時,多蘊含了另一種可能,讓人嗅出冒險即將再度展開的預兆。
引申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