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有個竄起的新興名詞叫「垮掉的一代」,這是泛指追求自由,唾棄體制產物的一群人。他們不肯隨波逐流跟著既定的路,因而遭遇舊有文化的抵制,誠如作者誤打誤撞闖入書香世界前的一切,由於質疑並拒絕服從規則,導致最初只能以計時工作維生。

生活於社會底層的他,很能明白不被需要的惶恐。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大家都有希望被人依賴、在意、關心的時候,彷彿這些情緒才能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只是,在尋找這股成就感的過程中,松浦彌太郎明白了「失敗再嘗試,把所有想到的可能徹底執行」的真理,所以最後也才能慢慢地,一點一滴累積起自己的王國。

如果要每個人有他的品味和貴人相助是不可能的事,但他勤勉的並不是這些,而是就算一無所有,也不要看清自己,認為自己做不到的確實心態。

與一般常見的創業者相同,松浦彌太郎也有草根的韌性。他的成功,不光是靠屹立不搖的信念,反之,從開頭的一段自傳式描述,讀者即能深刻感受到他擅於逃避的負面作為。從高中輟學遠赴美國、對二手書的經營倦怠等轉折,也在在展現出他隨興、凡事雲淡風輕的個性。只不過,在追逐玩樂的荒唐背後,他從沒放棄曾經墮落、從地面卑微看的他人的自己,他懂得善用天賦,最終找到了自我的價值。

這論點,和大眾廣泛探談、渴望的東西一樣,就是不單純把工作當成賺錢媒介,而是反求其樂趣。

矛盾地是,作者雖然是個交遊廣闊的人,但卻理智地看清「人終究是孤獨個體」的事實,他接受並理解它,而這種邏輯思考除了運用在工作上,無意間也傳達出「最糟也最棒」的理念。

人非完人,要事情做得毫無瑕疵是件很困難的要求,也正是因為大人(尤其是東方)無形累積的壓力,讓我們無法淡然習慣事態不完美的一面,才會將失敗看得格外慎重。但其實,真正的成長並非只有改善缺陷,而是能平衡正反雙面兩個部分。

過著自己想要生活方式,這是令人嚮往的未來之途。不過我想,凡事不一定都要有收穫才是,最重要的是,即使成果是零,你也能從中學習出什麼。

 

人的一生當中,有兩個生日,一個是自己誕生的日子,另一個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

 



 

延伸閱讀

 

第2頁|全文共2頁
arrow
arrow

    起司貝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