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大眾人物之所以對戀情遮遮掩掩、細心呵護,為的就是要維護自己不屬於任何人的專業形象,讓歌迷/影迷能保留更多想像空間,但偶爾,還是會有逾越界線的人,讓澎湃的情感蒙蔽理智,把迷戀偶像的痴狂搞到虛擬、現實不分的境地,轉而演變成窺視、騷擾的「自感良」,甚至,有時還出現了玉石俱焚的激烈手段。彷彿,愛不到就殺死你是唯一可選的行徑。
翻開歷史審視,你會訝異發現原來現實生活中,真的有許多無辜的歌手、藝人或公眾人物,成了變態纏繞狂旗下的犧牲者。也因此,每當看見電視新聞上報導的追星事件時,我總不由得興起一陣擔憂。那是對人身自由的重視,也是我們不得不引以為戒的警惕。
雖然《XO》只是我第三次看傑佛瑞的作品,但對於他描繪筆下兇手的性格,我最鮮明的認識是,他們都是冷靜殘酷且心思縝密的對手,往往,只要主角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會遭受無情的反撲。
這次,被作者形塑成跟蹤狂樣貌的恐怖情人,是相當可怕的存在,因為他們體認到的事實不同於正常人,也導致加州首席調查官凱瑟琳仰賴的最佳利器──判讀肢體語言上的鎩羽而歸。
若一開始優勢即被剝奪,那麼,又該怎麼運用長才捉拿真兇?而這,也正是《XO》之所以精采絕倫的地方。因為,在人人都可疑的故事裡,讀者的情緒也將隨著峰迴路轉的劇情而高低起伏。到底誰才是兇手?不到最後一秒難見真章。
▍像跟蹤狂這種偷窺者總是讓人神經兮兮,因為光是潛伏在暗處偷看就足以讓他們得到慰藉。
延伸閱讀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