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以台灣風俗來看,我們對《最後的目擊者》中,鵲鳥會、狼門社、都鐸會、德文水道社的復辟之旅想必沒有什麼太大連結。不管在哪個讀書時期,我們都沒有興盛外國學生那般,號召、組織神秘社團的文化與嗜好,所以自然就不會有「完成任務才能入會」的大冒險活動。但其中,成群結黨的理念,我想很多人並不陌生;那種渴望加入群體的強烈動機,和希望得到認同的想法,也是很容易為人熟悉的。因此,對於孤獨、從來都不是核心成員的艾蜜莉亞的心情,就更能有諸多體會。

本書原名叫「Reconstructing Amelia」,其實就是「重建艾蜜莉亞」的意思。透過驟失愛女的母親深入調查,我們除了跟凱特.貝倫陷入無盡自責的悲慟外,也逐漸明白少年/女純粹的徬徨與惡質行徑,能環環相扣製造出多大災難。

是誰傳匿名訊息蓄意中傷?品學兼優的女兒在死後怎麼會爆出一連串醜聞?這些凱特急欲釐清的謎團,不只是為了替女兒討回一個正義、公道,也是為自己沒能及早阻止悲劇而做出的心理撫慰。

《最後的目擊者》有許多次要人物,但它的描述方式並不像佐藤青南《關於少女的殺人告白》那樣,有龐大的人際關係佐證,以鄰居、幼托所所長、小學同學、小兒科醫生、親戚等十八人的觀點各別出發,藉此訴說這宗令人懊悔萬分的悲傷事件。不過,其拼湊真相的手法,倒也頗值得令人玩味:以一則過去、一則未來的雙支線,於當事人和追尋者間來回跳躍事實。在線索、謎團和解答交織下,不斷吸引讀者關注,緊接著,再利用現今世代流行的社群連結,如臉書、部落格、手機簡訊等社交軟體,讓我們得知十五歲的惡毒、殘酷面孔,漸漸重構出艾蜜莉亞的死亡之謎。

即使壞人受到該有的懲罰,即使知道屋頂所發生的一切,但凱特內心卻也只能像桐野夏生《IN格殺愛情》裡,那擲地有聲的一句:「死亡之所以會帶來巨大的虛無,是因為與對方的關係也在對方死亡的同一刻被消滅。」──那樣而抱憾終生。

 

他人的目光是我們的監獄;他人的想法是我們的牢籠。

 



 

延伸閱讀

重松清《十字架》十字架/重松清

 

第2頁|全文共2頁
arrow
arrow

    起司貝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